混沌學理論指哪些 ?
混沌理論 :是系統從有序突然變為無序狀態的一種演化理論,是對確定性系統中出現的內在“隨機過程”形成的途徑、機制的研討。
“相對論消除了關于絕對空間和時間的幻想;量子力學則消除了關于可控測量過程的牛頓式的夢;而混沌則消除了拉普拉斯關于決定論式可預測的幻想。”
一點就是未來無法確定。如果你某一天確定了,那是你撞上了。
第二事物的發展是通過自我相似的秩序來實現的。看見云彩,知道他是云彩,看見一座山,就知道是一座山,憑什么?就是自我相似。這是混沌理論兩個基本的概念。
混沌理論還有一個是發展人格,他有三個原則,一個是事物的發展總是向他阻力最小的方向運動。第二個原則當事物改變方向的時候,他存在一些結構。
一 混沌理論(Chaos theory)是一種兼具質性思考與量化分析的方法,用以探討動態系統中(如:人口移動、化學反應、氣象變化、社會行為等)無法用單一的數據關系,而必須用整體、連續的數據關系才能加以解釋及預測之行為。
二 混沌一詞原指宇宙未形成之前的混亂狀態,我國及古希臘哲學家對于宇宙之源起即持混沌論,主張宇宙是由混沌之初逐漸形成現今有條不紊的世界。在井然有序的宇宙中,西方自然科學家經過長期的探討,逐一發現眾多自然界中的規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地心引力、杠桿原理、相對論等。這些自然規律都能用單一的數學公式加以描述,并可以依據此公式準確預測物體的行徑。
三 近半世紀以來,科學家發現許多自然現象即使可化為單純的數學公式,但是其行徑卻無法加以預測。如氣象學家Edward Lorenz發現,簡單的熱對流現象居然能引起令人無法想象的氣象變化,產生所謂的「蝴蝶效應」,亦即某地下大雪,經追根究底卻發現是受到幾個月前遠在異地的蝴蝶拍打翅膀產生氣流所造成的。一九六○年代,美國數學家Stephen Smale 發現,某些物體的行徑經過某種規則性的變化之后,隨后的發展并無一定的軌跡可尋,呈現失序的混沌狀態。
四 混沌現象起因于物體不斷以某種規則復制前一階段的運動狀態,而產生無法預測的隨機效果。所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正是此一現象的最佳批注。具體而言,混沌現象發生于易變動的物體或系統,該物體在行動之初極為單純,但經過一定規則的連續變動之后,卻產生始料所未及的后果,也就是混沌狀態。但是此種混沌狀態不同于一般雜亂無章的的混亂狀況,此一混沌現象經過長期及完整分析之后,可以從中理出某種規則出來。混沌現象雖然最先用于解釋自然界,但是在人文及社會領域中因為事物之間相互牽引,混沌現象尤為多見。如股票市場的起伏、人生的平坦曲折、教育的復雜過程。
五 混沌理論在教育行政、課程與教學、教育研究、教育測驗等方面已經有些許應用的例子。由于教育的對象是人,人是隨時變動起伏的個體,而教育的過程基本上依循一定的準則,并歷經長期的互動,因此,相當符合混沌理論的架構。也因此,依據混沌理論,教育系統容易產生無法預期的結果。此一結果可能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負面的。不論是正面或是負面的,重要的是,教育的成效或教育的研究除了短期的觀察之外,更應該累積長期數據,從中分析出可能的脈絡出來,以增加教育效果的可預測性,并運用其擴大教育效果。
六 過去決策基礎的三個主要假定和三個新的現實
根據混沌理論,格拉斯提出,過去作為決策基礎的三個主要假定已經不再成立。這些假定是:
假定1:企業是一個“說到做到”的封閉系統。外界對企業決定采取的行動沒有多大干擾。
假定2:經營環境是穩定的。管理者能夠充分把握經營環境,從而制定出詳盡具體的戰略。
假定3:管理者對事件的因果關系有著足夠的認識。他們能夠順藤摸瓜,找出每一事件將會導致的變化。
在格拉斯看來,這些舊的假定已經被三個新的現實所代替:
現實1:企業是復雜的“開放”系統,既影響著其所處的環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受環境的影響。這意味著,企業的行動可能無法達到它所預期的結果。
現實2:環境是瞬息萬變的(不斷創造著機會和威脅)。高層管理者不能指望制定出在付諸實施時仍完全有效的詳盡戰略。
現實3:作為傳統決策理論基礎的簡單線性因果關系模型已經失靈。因此,各種事件的后果是無法預料的
經濟學理論分析
說的不一定對啊,只限參考
簡單說一下,政府的政策干預必然會使價格功能減弱,如果干預嚴重,甚至會使價格功能完全喪失。所以,如果以政策干預價格,那勢必會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西方國家都是用支持價格或者限制價格來進行間接干預的。
什么是支持價格?就是指政府為了扶植某一行業的生產而規定的該行業產品的最低價格。后果是供給大于需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政府需要增加庫存或擴大外需。
支持價格會出現過剩產品,政府收購過剩產品,或用于儲備,或用于出口.在儲備或出口受阻的情況下,收購過剩商品必然會增加政府財政開支. 政府對該商品的生產實行產量的限制,規定將生產的數量控制在支持價格下的均衡產量,使供求平衡.但在實施時需有較強的指令性且有一定的代價. 導致受保護企業缺乏在市場中具備的競爭性;擾亂市場中貿易的秩序,打破貿易運行的規律,對進出口都會產生相應的影響
這都是書上寫的,打個比方,前兩年的豬肉,基本就可以想到是政府對豬肉的大量囤積或者限制或者收購,導致豬肉價格大幅度上漲,但為了保持老百姓的生活收支,就在限額內提高了工資標準。注意,你說的是最低工資標準。其實呢?買不起豬肉的還是買不起,因為豬肉價格的漲幅遠比工資標準的漲幅要大。這就是政府直接干預的表現,使豬肉的價格功能完全喪失,因為沒有人會花半個月的工資去買一斤豬肉的。我這是個比喻啊。
至于第二個,完全是企業穩定牛奶價格的手段。首先我們給牛奶定位,是必需品還是奢侈品?必需品的彈性小,就是說即使降價了也不會對需求量有多大的提高,而奢侈品的價格增減對需求量有顯著的影響。而牛奶就是奢侈品,和我們經常見到的雞蛋降價一群大姨大媽搶雞蛋是一個性質。
如果對牛奶實行降價,價格會非常迅速的降到一個非常低的水平,短期可能會帶來收益,但因為牛奶已經嚴重過剩了,幾年之內都不用產了,所以這個價格水平不僅不會給企業帶來效益,反而會造成虧空,甚至使企業倒閉。倒掉牛奶,使產品量和社會需求量相同,短期內會造成慘重的損失,但是卻不至于停產,破產,還是可以生存下來。你要是企業家,你會如何選擇呢?是短期利益還是長久發展?
廣東有句俗語,叫馬死落地行,經濟就是馬,經濟蕭條了,你是下馬等死還是下馬自己走呢?顯然降價就是下馬等死,而自己走就是倒掉牛奶。雖然辛苦但是還是能長久的走下去的啊。
做生意永遠記住一句話,壯士斷臂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