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二兒子,他的哥哥就是后來的明仁宗朱高熾。朱棣發動“靖難之役” 后,朱高熾和胞弟高煦、高燧都參加了戰爭,隨老爹南征北戰,都立下過顯赫戰功。特別是老二朱高煦勇武過人,且生性強悍,他能征慣戰,屢建奇功,深得朱棣寵愛。
隨著戰局逐漸明朗,朱棣問鼎明王朝的最高位置只是時間問題了。朱高煦本是朱棣次子,按封建嫡長子繼承制,他是沒有資格做儲君的。但他自恃功高,開始覬覦世子的位置。朱高煦誣告哥哥朱高熾私通建文帝,想篡位當燕王,朱棣勃然大怒,決定派人去抓捕太子。幸好朱高熾的親隨匆匆趕到,并將建文帝寫給他的一封沒有啟封的密信一同帶到,朱棣看后心中釋然,并暗自慶幸剛才的命令沒有下達,否則就要錯殺親兒子了。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兵進南京,終于將侄兒建文帝的皇位給奪了過來,自己昂首坐上了龍椅。朱棣是為明成祖,亦稱永樂大帝。
按常規,政權穩固后,應該盡快確定繼承人,也就是太子。但行事一向果決的朱棣卻猶豫再三,一拖再拖,很久都未決斷。按封建禮法嫡長子繼承制,朱高熾理所當然為太子,然而次子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表現優異,他沖鋒陷陣,勇悍過人,多次在亂軍中救過老爹朱棣的性命,而且他長得很像朱棣,這使得明成祖不由對其有所偏愛,因此一直舉棋不定。
后來,在大臣解縉、金忠、尹昌隆等人的勸說下,他終于做出了抉擇,宣布立朱高熾為太子。朱高煦被封漢王,就藩云南。朱高燧為趙王,封國彰德。
朱高熾被立為太子,表面看似儲君地位已經穩固,但暗中更大的風浪已經一波波向他襲來。
朱高煦當太子的美夢已被擊碎,心中很是憤怒,又被封到天高皇帝遠的云南,更是極度不滿,他一方面千方百計栽贓迫害擁戴朱高熾做太子的大臣,解縉不久就遭到陷害致死;另一方面他仍不死心,不擇手段找機會陷害太子。
經過詳細了解,朱棣察覺到太子并無太大過錯。相反,野心勃勃的朱高煦已引起了他的警覺,他戾狠跋扈之行為也引發成祖的不滿。朱高煦雖被封到云南,但以地遠不愿去為由賴在京師不走 。后來改封青州,他假意應承卻并不離京。
朱棣北征班師回京后,聽到朱高煦許多劣行,大怒,終于認清了高煦,將其狠狠訓斥一番后,并將他囚禁于西華門內,打算貶為庶人。因高煦平時為人囂張,事發后無一人為其求情。永樂十五年(1417)三月,朱棣在性格仁厚的太子朱高熾的勸說下,將高煦徙封于樂安州(今山東廣饒),并嚴令其立即前往。
至此,朱高煦已無力與高熾爭位了,但小弟朱高隧也在暗中覬覦著儲君之位。朱高燧唆使親信太監、大臣造謠構陷太子,幸被朱棣識破,沒有得逞。
永樂二十二年(1424)七月,朱棣在北征大漠班師途中病死在榆木川。風疾浪涌二十年,朱高熾終于登上了帝位。
翻閱《明史》,常有“仁宣之治”的說法。“仁”指的就是明仁宗朱高熾。他在位雖僅只有短短十個月,但卻為人寬宏,體恤百姓,愛護臣下,善于治國而青史留名,甚至有史書把他比作周之成、康,漢之文、景。
洪熙元年(1425)五月,明仁宗覺得身體不適,已經有些支持不住,遂留遺詔傳位于皇太子朱瞻基。在南京的朱瞻基尚未趕到,朱高熾即已崩逝,終年48歲。仁宗在位只有十個月,洪熙年號也只有一年。朱瞻基繼位,定年號宣德,是為明宣宗。
漢王朱高煦是宣宗的叔叔。永樂時,為爭太子之位,曾屢次構陷兄長朱高熾,朱棣一怒之下將其貶往樂安。他在封地只消停了十個月,見仁宗暴崩,那顆不安分的心又開始蠢蠢欲動起來。
在“明史”上,宣德帝朱瞻基也是一位較有作為的皇帝。他注重吏治,善于使用人才,加上他爹仁宗時打下較好的社會基礎,因此這段時期的明帝國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史稱“仁宣之治” 。
仁宗死時,朱瞻基從南京趕往北京奔喪,朱高煦曾準備派刺客在路上截擊他,然后由自己篡位。因事起倉猝,沒有得逞。
宣德帝朱瞻基即位后的第二個月,朱高煦派人來京呈上奏書,提出了利國利民的四條建議。宣德看到叔父的奏書,十分高興地對左右說:“永樂時,皇祖(朱棣)常對皇考(朱高熾)和我說此叔有異心,然而皇考對他卻極為仁厚。今日他所提四件事,果然也是出于至誠,可見叔父舊心已改”。于是,宅心仁厚的宣宗命大臣按漢王所提的建議施行。他還特地回信表示感謝。
宣德元年(1426),朱高煦派心腹進京獻上花燈數盞。有人提醒宣宗說,高煦所派獻燈之人,其實是借機前來窺探朝中虛實的。宣宗厚道地表示要厚待客人,沒必要妄加猜疑。之后,面對叔父屢屢索要財物,宣宗總是有求必應,賜駱駝,賜馬匹,賜袍服,賜金銀,均一一滿足。
然而,宣宗的寬宏大量并沒有感化朱高煦。這年八月,他還是鋌而走險,扯旗造反。
他先派親信潛入北京,企圖拉攏英國公張輔做內應,張輔卻將那人擒送朝廷。之后,他又邀約山東指揮使靳榮做攻占濟南府的內應,計劃攻取濟南后直搗北京。他致書宣宗,指責其違背洪武、永樂舊制,斥責其犯有許多過錯,并將夏元吉等人罵作奸佞之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起兵時,他還分別給王公大臣們寫信,以挑撥君臣關系,并大肆造謠污蔑宣宗。
見事情已無挽回的余地,宣宗沒有別的選擇,只有發兵平叛一條路可走了。夏元吉建議兵貴神速,由宣宗御駕親征,即可從氣勢上壓倒色厲內茬的朱高煦。宣宗采納了他的意見,決定親自率大軍赴樂安討伐朱高煦叛軍。
將軍薛祿率前鋒抵達樂安,約朱高煦次日出戰。此時,宣宗率主力踞此尚有近百里,得知這消息后,命大軍晝夜前行。大軍不眠不休疾馳一夜,黎明時終于趕到了樂安,并將城池圍得水泄不通。
朱高煦見宣宗御駕親征,不敢開城出戰,只命軍士在城頭架炮轟擊。將士們請求宣宗下令攻城,宣宗卻沒有答應,他連寫兩封信命人用箭射入城中,想勸降朱高煦,卻無回音,他又寫了告漢王部下書,射入城中后,城中守軍爭相傳閱,斗志頃刻間被瓦解。
一些守軍密謀擒拿漢王朱高煦,以圖立功獲賞。朱高煦見朝廷大軍壓境,城內軍心不穩,心知大勢已去,內心沮喪且惶恐。他這才明白自己低估了對手朱瞻基,有些后悔,又發覺已內外交困,早已走投無路,只得表示愿意繳械投降,以其得到侄兒的寬恕。于是他派人偷偷縋城而出,潛入明軍大營,向宣宗表示愿意投降,并乞求寬限一天,讓他與妻兒訣別,并保證第二天一早獻城歸降,宣宗確實大度,當即同意了他的請求。
當夜,朱高煦將私造的兵器以及密謀反叛的文書全部銷毀。天一亮,他正準備出城投降,部將王斌等人極力勸阻,表示要拼死一戰,寧肯被打死,也不能投降受辱。高煦方寸意亂,只是反復喟嘆道“城太小,城太小,難以抵敵”。隨后,他換上便裝開城出降。
眾人紛紛要求宣宗將心懷不軌、舉兵謀反的朱高煦處決,宣宗卻沒有答應,但他把大臣們的奏章一一展示給高煦看,隨即帶著高煦和他的幾個兒子一起班師回京。
宣宗兵不血刃,不戰而勝,他嚴懲了積極攛掇并追隨高煦反叛的幾個主要將領和謀士,但寬赦了絕大多數脅從者,改樂安州為武定州,命大將薛祿率軍鎮守,自率大軍浩浩蕩蕩回到北京。
朱高煦被押回北京后,即被開除宗籍,貶為庶人,但生活上仍予以優待,軟禁于西內,并取名曰“逍遙城”。宣德四年(1429)某日,宣宗好意前往逍遙城探視高煦,高煦卻乘其不備突然用腳將宣宗勾倒在地。這一來,一向好脾氣的宣宗終于惱羞成怒,他命力士扛來一口三百多斤重的大銅缸,將朱高煦扣入缸中,將銅缸頂起來,周圍堆上木炭,然后點火將高煦活活烹死了。
聽說朱高煦被宣宗活烹,趙王朱高燧嚇得是魂飛魄喪,于是主動交出藩鎮軍權,更加小心翼翼,哪里還敢生出忤逆之心。至此,明宣宗朱瞻基的地位已經穩如磐石,難以動搖了。
【插圖源自網絡】
【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
朱高煦(xù)確實很不堪,他最后因為造反而被明宣宗朱瞻基做成“瓦罐燜雞”,兒子們也被殺得一干二凈,可以說是很慘了。
朱棣一共有四個兒子,但只有三個嫡子活到了成年,他們分別是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
朱棣還在做燕王的時候,朱高煦曾和朱高熾一起在南京讀書,朱高熾勤奮好學,而朱高煦則不喜歡讀書,而且生性狡詐,心狠手辣,剛愎自用,常常跟晉王府王子朱濟熿和周王府王子朱有爋一起干些言行輕佻的事情,因此朱元璋非常不喜歡他。
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下詔立朱高熾為燕王世子,并將其留在身邊親自教導,還刻意培養他的政治才能,這件事后來對朱棣的影響很大,在一定程度程度上來說確保了朱高熾順利登上皇位。
朱元璋去世之后,朱高煦曾跟隨哥哥朱高熾到南京奔喪,朱高熾表現得十分悲痛,一直在朱元璋靈柩前祭拜,而朱高煦則游手好閑,還在南京街上惹是生非,遭到了他的舅舅徐輝祖(徐達之子)的訓斥。
朱高煦不但不改正,反而偷走了徐輝祖的寶馬,然后馬不停蹄地逃回北平,一路上還無辜殺死了許多官民,結果許多大臣因此指責燕王。
及太祖崩,成祖遣仁宗及高煦入臨京師。舅徐輝祖以其無賴,密戒之。不聽,盜輝祖善馬,徑渡江馳歸。途中輒殺民吏,至涿州,又擊殺驛丞,于是朝臣舉以責燕。
朱高煦雖然品行不端,但他有一點跟朱棣很像,那就是善于騎射,頗有軍事才能。
建文元年,靖難之役爆發,朱高熾以燕王世子的身份坐鎮北平,而朱高煦則以高陽郡王的身份跟隨朱棣出征,他常常作為先鋒出戰,立下汗馬功勞。
建文二年,在白溝河戰役中,朱高煦一馬當先,斬殺了朝廷軍南軍都督瞿能父子;不久后,朱棣在東昌敗于朝廷軍,連大將張玉都戰死了,朱棣本人也深陷重圍,但朱高煦及時率軍趕到,將朱棣給救了出來。
建文四年,朱棣又在浦子口敗于朝廷軍,這時朱高煦又率軍趕到,朱棣對他說,我已經精疲力盡了,快撐不住了,幸好你來了,你當奮勇作戰!朱高煦于是率軍出擊,最終擊敗朝廷軍,再次將朱棣給解救出來了。
徐輝祖敗燕兵于浦子口,高煦引蕃騎來。成祖大喜,曰:“吾力疲矣,兒當鼓勇再戰。”高煦麾蕃騎力戰,南軍遂卻。
朱棣稱帝之后,有感于朱高煦多次解救自己,還屢次讓戰局轉敗為勝,就覺得他跟自己非常像,于是有了立他為太子的想法。
并且,由于朱高煦久在軍中,軍中功勛將領淇國公丘福和駙馬永春侯王寧等人跟他的關系特別好,都支持他當太子,朱棣的心意就更加堅決了。
但是,以解縉為首的一幫大臣對朱棣說:首先,朱高熾仁孝,又是太祖所立,不能輕易廢除;再者,自古都是立嫡立長,這個原則不能變;最后,朱高煦雖然功勞大,但經常干一些非法亂紀的事情,其品行不足以成為太子。
朱棣聽完這些話,就開始有些憂慮,解縉就又對他說,好圣孫朱瞻基不是您最喜歡的孫子嗎,若立朱高熾為太子,可保大明三世無憂!
朱棣這才下定決心立朱高熾為太子,不久后又立朱瞻基為皇太孫,立朱高煦為漢王,立朱高燧為趙王。
按照朝廷規定,被立為藩王的皇子都要去藩國居住,但朱高煦為了爭奪太子之位,竟然對朱棣說,我功勞這么大,您難道要把我趕到萬里之外去嗎?他便賴在南京不走,朱棣也無可奈何。
朱棣準備遷都北平,就讓朱高熾負責監國,反而帶著朱高煦一起去北平視察,朱高煦就趁機請求朱棣讓他的兒子們也返回南京居住,得到了朱棣的同意。
朱高煦覺得朱棣事事順著他,便又很過分地索要天策衛作為他的護衛,后來又請求增加兩護衛,都得到了朱棣的同意,他的權勢因此越來越大,也更加放縱自己,甚至對左右說自己可以與唐太宗相比,其奪嫡的野心可以說是暴露無遺。
仗著自己越發受寵,朱高煦還對得罪過他的人進行打擊報復,比如說他通過誣陷造謠,將讓他失去太子之位的解縉給冤死了,還將黃淮給下了大獄。
請得天策衛為護衛,輒以唐太宗自比。己,復乘間請益兩護衛,所為益恣。既負其雄武,又每從北征,在成祖左右,時媒孽東宮事,譖解縉至死,黃淮等皆系獄。
不僅如此,朱高煦為了爭奪太子之位,常常在朱棣面前說朱高熾的壞話,搞得朱棣對朱高熾的意見越來越大,甚至動過廢黜他的想法。
不過,朱棣雖然明顯偏愛朱高煦,但他總體上來說還是理智的,她知道朱高熾仁孝且有治國之才,所以一直沒有廢黜他。
而朱高煦之所以有爭奪太子之位的野心,除了他天縱神武,功勞卓越之外,還在于朱棣本人的所作所為,以及朱高熾的身體缺陷。
早在靖難之役的時候,由于朱高煦多次挽救朱棣,還立下不少戰功,朱棣就曾摸著他的背深情地對他說,你要好好努力啊,世子(朱高熾)多病!
江上之戰,文皇兵卻,高煦適引騎兵至,文皇撫其背曰:“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
朱棣這話其實說得沒錯,那時候朱高熾確實身體肥胖,體弱多病,且還是個瘸子,朱棣非常不喜歡他,要不是他是嫡長子,且仁孝有才能,朱棣早就廢了他的世子之位。
由于朱棣暗示過改立朱高煦為世子,導致朱高煦從那時候就有了奪嫡的想法,并且貫穿了他整個人生。
在靖難之役后期,建文帝朱允炆曾派人去北平招降朱高熾,朱高熾見到信后并未拆封,反而派人立馬送到朱棣軍中。
信使還未到達,朱高煦通過耳目知道了這件事,就趁機對朱棣說,“世子且反”,朱棣就準備派人去殺掉朱高熾。恰好這時朱高熾的信使到了,朱棣看完信后,這才對朱高熾釋懷,還感慨地說道,哎,我差點殺了我的兒子啊!
語未竟,世子所遣使以書及張安至。燕王啟視,遽曰:“嗟乎!幾殺吾子!”
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發現朱高煦是多么陰險歹毒,為了成為世子,連自己的親哥哥都要陷害。
朱棣稱帝之后,朱高熾成為太子,有一次兩人一起去拜謁孝陵,朱高熾因為身體肥胖走路不穩,在上臺階的時候跌倒了,朱高煦就嘲諷他說,“前人失跌,后人知警”。
朱高熾起身后只是對朱高煦微微一笑,但他身后的兒子朱瞻基卻對朱高煦說,“更有后人知警也”,朱瞻基的言外之意就是讓朱高煦別忘了還有我呢,朱高煦聽了他的話這才覺得自己失言了。
到后來,朱高煦仗著朱棣的寵愛,享受的待遇甚至超過了太子朱高熾,而他也越發驕縱起來,不但僭用御用車馬器物,還開始暗中招兵買馬,并且殺掉了那些阻止他搶掠百姓的朝廷將領,而朱棣則對他一昧包容,甚至聽信他的讒言經常嚴厲斥責朱高熾。
永樂十三年,朱棣見朱高煦在南京待的時間太久,就改封他到青州,但他還是不肯走,還上書說愿意留在父皇身邊伺候一輩子。
朱棣這才知道朱高煦可能有奪嫡的野心,便下令讓他馬上去封國,他這才不得不動身。
但是,朱高煦在封國可沒少干壞事,經常縱容手下搶掠百姓,搞得百姓怨聲載道,但根本沒人敢彈劾他。
直到永樂十四年,朱棣北伐返回南京之后,朱高煦也趁機跑回南京,但他干的幾十件違法亂紀的事情被他的死對頭揭發出來。
朱棣非常生氣,就要剝奪朱高煦的爵位了,但朱高熾站出來為他求情,朱棣最后只削去了他兩護衛,并將他的親信給殺掉。
十四年十月還南京,盡得其不法數十事,切責之,褫冠服,囚系西華門內,將廢為庶人。仁宗涕泣力救,乃削兩護衛,誅其左右狎〈目匿〉諸人。
事實上,朱高熾確實是個仁孝之人,盡管他的兩個弟弟總是針對他,但他也經常維護兩個弟弟,這是一種很好的品德,但對他個人卻是十分不利的。
永樂十五年,朱棣改封朱高煦到樂安州,朱高煦心懷怨恨地去就藩,一到封國就開始加緊密謀造反,鬧得動靜很大,連朱高熾都知道了,他還時常寫信歲他進行勸解,朱高煦不但不聽,反而越發怨恨朱高熾。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在北伐途中病逝,朱高熾在做了二十多年太子之后登基,是為明仁宗。
對于朱高熾的順利登基,朱高煦表現得尤為不滿,他甚至派遣了大量親信到北京,準備隨時發動叛亂。
而朱高熾明知道朱高煦有謀反之心,但他并沒有采取鐵腕手段,反而將朱高煦叫到北京來好好招待,增加他的食邑和俸祿,賞賜他大量金銀財寶,還封他的嫡子朱瞻坦為漢王世子,其他兒子則都封為郡王。
可以說,朱高熾對待朱高煦算是非常不錯的了,算得上是以德報怨的典范,但朱高煦并不領情,反而因為看到朱高熾身體狀況不太好而越發想要謀反。
洪熙元年,朱高熾產生了還都南京的想法,便派遣朱瞻基前去籌劃,但不久之后他就意外暴斃了。
朱高煦很快就得知了這件事,他為了阻止朱瞻基回去登基,就派人在半路上截殺,但好在朱瞻基有所防備,提前返回京城登基了,也就是明宣宗。
從感情上來說,朱瞻基對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并沒有太大的好感,因為他還在做皇太孫的時候,就多次阻止兩個叔叔對父親朱高熾的謀害,并且他本人也差點被害,所以他心中是有恨的。
但朱瞻基也有自己的苦惱,那就是他根基不深,兩個叔叔的實力又太強,所以他登基之后就采取了懷柔的策略,對兩個叔叔的賞賜尤其多,特別是對于漢王朱高煦,只要是他提的意見都無不采納。
那么,朱高煦又是怎么看待侄子朱瞻基的呢?
可以兩個字來形容,那就是輕視,特別是朱瞻基登基之后,對朱高煦言聽計從,似乎是服軟的樣子,他就越發輕視朱瞻基了,并開始加緊籌劃謀反事宜。
高煦日有請,并陳利國安民四事。帝命有司施行,仍復書謝之。凡有求請,皆曲徇其意。高煦益自肆。
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在萬事俱備之后正式起兵造反,他設立前后左右中五軍,并且大肆封賞官職,許多地方將領都跟隨他造反,實力十分強勁。
英國公張輔請求朱瞻基給他二萬兵馬平亂,但朱瞻基不敢輕視朱高煦,決定御駕親征,朱高煦得知后就有些意外,也感到有些害怕。
朝廷大軍抵達安樂城北,朱瞻基就派人將安樂四座大門全部封住,并讓神機營向城內發射弓箭,箭上綁著勸降的書信。
朱高煦本人對此不以為然,但將士們見皇帝御駕親征,朝廷軍又威武雄壯,連武器裝備最先進的神機營都出動了,就開始有些害怕。
帝令大軍蓐食兼行,駐蹕樂安城北,壁其四門。賊乘城守,王師發神機銃箭,聲震如雷。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神機營是永樂時期創建的禁衛軍三大主力之一,擁有當時領先于世界的武器,比如說火槍和火銃等,它面對冷兵器軍隊可以說是降維打擊,朱棣就曾靠它在北伐中屢戰屢勝,也難怪漢王叛軍將士會害怕。
有人勸說朱瞻基進攻安樂城,但被他拒絕,因為他有自己的想法。
永樂城被圍困了幾天,突然有一天,城內一些叛軍將士開始四處搜捕朱高煦,朱高煦感到十分害怕,就派人出城對朱瞻基說準備投降,朱瞻基表示答應。
第二天早上,朱高煦出城投降,大臣們紛紛上書說要處死他,但朱瞻基不同意,只是將奏疏給朱高煦看,朱高煦嚇得屁滾尿流,邊磕頭邊說,“臣罪該萬死,惟聽陛下處置”。
等到朱高煦的黨羽全部被捕,朱瞻基這才赦免了城中守軍,并派人留守安樂,然后帶著朱高煦返回北京去了。
到了北京,朱瞻基將朱高煦及其兒子全部廢為庶人,關押在皇城西安門內,他的七百二十余名親信則全部被殺。
廢高煦父子為庶人,筑室西安門內錮之。
朱瞻基不是不想殺掉朱高煦,但他為了安慰其他諸侯王,也不想擔負殺叔叔的罪名,所以才網開一面。
不過,朱瞻基雖然不殺朱高煦,但朱高煦其實并未真正改過,這也導致朱瞻基最終動了殺心。
朱高煦在被關押了三年之后,朱瞻基聽說他一直都很老實,就有意親自去探視一下實際情況,如果情況屬實,就放朱高煦回老家鳳陽去守皇陵。
朱瞻基來到朱高煦的住所,朱高煦明知皇帝要來,卻假裝自己睡著了。等朱瞻基走上前去查看的時候,朱高煦卻突然伸出一條腿,將朱瞻基給絆倒在地。
這件事不大,但當時許多太監宮女和文武大臣都在旁邊,朱瞻基的臉上有些掛不住,也覺得朱高煦完全沒有悔改,對自己還是充滿敵意,便大怒著下令讓人搬來一個三百多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在缸內。
朱瞻基本想是想懲罰一下朱高煦,但朱高煦力大無窮,盡然將銅缸給頂了起來。
朱瞻基的火就更大了,也覺得自己的二叔還沒老,留下來肯定是個禍害,就讓人將銅缸用重物壓住,然后在四周點火烘烤,硬生生將朱高煦給烤死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瓦罐燜雞。
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仆地。左右亟扶起。亟命壯士舁銅缸覆之。缸約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項負之,輒動。積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時,火熾銅镕,庶人死。諸子并死。
朱瞻基還不解氣,就下令誅殺朱高煦的所有兒子,來了個斬草除根。
可以說,不論是朱高熾也好,還是朱瞻基也好,對朱高煦都算是仁至義盡了,但他實在太惡劣了,死不悔改,終于還是被殺掉了,其后裔也一個都沒留下來。
而朱瞻基的另一個叔叔朱高燧,明顯就識趣多了,盡管他多次配合朱高煦謀反,但他每次都能及時認錯,特別是在朱高煦造反失敗之后,他主動提出削去護衛,并且開始十分低調地做人,最后得以善終,其子孫也延續到了明朝滅亡。